雩山之子王长贵
一位被遗忘的民族英雄
雩山脚下,风景独秀,人杰地灵,乐安城中,明贤俊彦,史不绝书。在闻名遐迩流坑古村旁,有着一处古建筑群。大湖坪村,称湖坪,受到专家、学者、游客的关注。
湖坪坐落于雩山脚下乐安西南千古第一村流坑村西南5公里处。千年古村与湖坪古村,堪称姊妹双子千年古村。有着文章节义,文献世族,传统明清江右古建群,王氏家族历史文化名村湖坪。人口达12000余人,在明永乐年间湖坪就是千户大村。古村四面青山环抱,地势南高北低,以三排水塘为框架,水塘坎上有用麻石或鹅卵石铺成人行道可相互沟通,每排水塘有水渠排出村外,整个大村相互衔接,规划设计科学合理,被各朝风水家、建筑家所赞叹,誉称之为”川”字形或”仙掌”形。
王长贵“总镇府”院门
该村落拥有万人的王氏单姓聚落,是全省最大的王姓大村,而且村落布局风格独特。村中一位将军震古烁今,功标青史,受到村民的爱戴。他出身贫贱但一股热血,他英勇杀敌,功勋卓著,最终却败在了世俗风气之上。让我们追溯雩山文化,回顾这位雩山之子的一生,令人敬佩也让人惋惜。
王府井
王长贵(1836年3月14日—1894年11月25日)谱名執珪,号鼎臣,字达夫,行奇八,子祥系丕烈房湖坪王氏第卅二代孙。
王长贵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,父亲廷君,是个勤劳老实的庄稼汉,王长贵兄弟三人(王是老二)在苦水中泡大,逆境中成长。悲苦的童年生活和繁重的体力劳动,使王长贵练就一身强健的体魄,顽强的个性和爬树敏捷,地面行走如飞的绝技。身材魁梧,二十刚出头,便是湖坪村中身手不凡的好后生。
1863年,由于清政府的腐败,自然灾害接连不断,人们生活十分凄苦,神州大地到处燃烧着农民起义的锋火,社会动荡不安。
王长贵之弟不幸被太平军掳走,王长贵当年已29岁,正是血性方刚,他仇视太平军,毅然踏上寻弟之路,参加了太平军。同年冬月,他寻着弟弟后,便兄弟俩脱离太平军,在陕西,投奔清政府的黄军门。从此,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。
王长贵投靠黄军门后,随军攻打蔡子明、启文超两支捻军(农民起义军),由于他身强体壮,行动灵活,作战英勇,很受统兵者器重。在攻取西大峪堡的战斗中,立功受奖,赐五品顶带,委任勃勇右营左哨官,在宁夏将军穆图善麾下效力。
1864年,在攻克清水堡时,因救穆将军,不幸左眼受伤失明,但深受穆将军的喜爱和信任。1865年,由王长贵统领勃勇右营进剿黄河两岸,镇压回民起义军。同年八月迅速收复了灵州等城。1866年八月,他统兵攻克了狄道州。
1872年,他挥军向前,占领新路坡、兰州等重镇,收复了太子寺、汛城。农民起义军的鲜血染红了他步步高升之路,他逐步升为守备、都司、游击、参将等职。1875年3月,在甘肃关内统帅穆图善的保奏下,加封“鼓勇巴图鲁”誉号,升为副将加总兵衔(从二品)。
光绪皇帝
1875年,俄英侵略者虎视中国,他们唆使民族败类阿古柏叛乱。当时新疆一带,战火连绵,告急文书,像雪片一样飞往京城。
美丽新疆江山伊犁风光
光绪皇帝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,督办新疆军务,左宗棠果断地对所有军队进行全面的整编,王长贵所统领的勃勇右营,改为楚军新右营。
在左宗棠的指挥下,王长贵带兵向前,身先士卒,冒矢杀敌,所向披靡,在当地武装的配合下,迅速地消灭了民族败类阿古柏叛军,收复了乌鲁木齐和阗(现在的和田)等地,粉碎了俄英帝国利用“阿古柏”分裂中国领土的阴谋,为捍卫祖国的神圣土地,立下汗马功劳。这也是王长贵从军来打得最光彩的一仗,在反对外敌入侵的史书上,写上了光辉的一笔。
左宗棠 · 福州船政局
1879年,福建的农民起义,风起云涌,左宗棠在闽督军,特意调王长贵到福建统兵,在左宗棠的指挥下,残酷镇压农民起义,由于战功卓著,晋升为提督(正二品)。1887年,诰封武显将军,赏黄马褂两次。
王长贵
黄马褂
此时的王长贵,正是春风得意,官运亨通之时,左宗棠十分赞赏,曾赠与王长贵字画作为纪念。
左宗棠真迹(老字新表)
光绪13年(1887年)10月因母亲病故,回乡守孝三年,清政府赐其母为“遂弃候”。1894年,在左宗棠、穆图善、德公馨等人的大力推荐下,王长贵任甘肃巡抚。
由于清政府买官卖官成风,王长贵还在赴任途中,巡抚一职就被人买去了。消息传来,他心灰意冷,回想起自己戎马一生,出生入死,遭此下场,愤恨不公,忧恨成疾,于1894年11月25日病亡在甘肃客栈,灵柩由结义兄弟山东巡抚魏光寿等人护送回乡安葬。
王长贵的一生是戎马鏖战的一生,他是穆帅跋扈之良将,国家戡乱之功臣,正如山东巡抚魏光寿说的“论君之名,威震华夷,论君之功,光照史册”。但结局是悲怆的。